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占地面积
(平方米)
二级学院
专业
国家一流
专业建设点
普通本科生
在校研究生
在职教职工
专任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58人,专任教师222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69人,副高级职称754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4名、青年人才8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20332人,在校研究生15036人(博士研究生1808人,硕士研究生1322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13230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88.69万册,电子数据库166个。校园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类)58个,共涵盖79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和交叉学科等门类。化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等1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入选2022—2025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基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理论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4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1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5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少年儿童工程与技术教育”教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曾先后在全球开设5家海外孔子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1个,设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55个。与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近年来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引智计划”)。每年在校国际学生千余名。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不断优化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涉外办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涉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发展战略,统筹内涵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四条路径,实施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治理优化三大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校领导班子部分调整
1991年6月,省委决定,谈凤梁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吕炳寿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臻中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冯世昌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职务,保留正校级待遇;免去归鸿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保留正校级待遇;高校工委同时决定,增补谈凤梁为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冯世昌、归鸿仍为党委常委。党委工作由王球主持,蒋孟平为常务副校长。1992年12月,省委决定,王臻中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免去副校长职务;陈国钧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张伯荣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至此,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党委由王臻中担任书记,王球、吕炳寿同志担任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由谈凤梁担任校长,蒋孟平、屠国华、陈国钧担任副校长。
二、校庆90周年
为筹备校庆90周年,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庆筹备委员会。在筹备过程中,确立了90周年校庆的日期为1992年9月10日。经广泛征集和反复讨论,确定了我校校歌和"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训。在校庆前夕,校史编写组编辑出版了20万字的《南京师范大学大事记》(1902--1990)。校报编辑部编辑、出版了30万字的记实、回忆文集《随园沧桑》,电教中心拍摄了校史纪录片《春华秋实》。
经过全校师生一年多的紧张而周密的准备,1992年9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在五台山体育馆隆重召开。大会由主持党委工作的王球副书记主持,谈凤梁校长在大会上讲话。江苏省委沈达人书记、南京市委书记顾浩应邀出席大会并讲话,国家教委师范司高师处处长林奇青代表国家教委宣读了贺词;其他相关单位也来人来电表示祝贺。这次庆祝大会以及学校一系列校庆活动,《新华日报》、《扬子日报》、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后果,而教育战线又是遭受文化大革命破坏的"重灾区",南京师范学院同样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红卫兵运动"和"斗、批、改"运动中,一部分干部、教师、学生遭到错误的批判和摧残,其中校党委副书记李敬仪及其丈夫、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等人被残酷折磨致死。许多中层以上干部、教师的家庭被非法查抄,一些珍贵文物、图书、文献资料遭到破坏。学校的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校、系党政领导机构长期陷于瘫痪状态。
在文革期间,部分院系还作了调整。1969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教卫办决定,江苏教育学院及江苏函授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南师。南师的音乐、美术两系于1969年11月并入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原南京艺术学院),1972年,两系又重新归属于南京师范学院,1976年,南京体院部分教职员调入南师体训组,不久与公体室合并建立体育系。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从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3755人,学制为三年,为江苏省中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
"四人帮"摧残教育、残害人才的倒行逆施,遭到广大师生的抵制和反对。尽管在那样的环境下,仍有不少教师自强不息,艰苦努力,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如生物系周开亚等教师开始对白鳍豚潜心研究,其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淡水豚类研究的空白,受到海外专家的注目。数学系教师对《三爪卡盘盘丝曲线改革》研究获得省科技成果奖。在此期间,政教、外语系教师为省属高校短期培训政治经济学和外语教师,外语系教师还承担、完成了联合国文件约50万字的翻译任务等。
南京师范大学初建以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产为基础,拥有土地191亩,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学、办公用房为9448平方米,学生宿舍5837平方米,教职工生活用房5616平方米。实验室4个,仪器700余件。图书馆藏书及资料11.7万余册。到1956年,教学、办公用房增加8519平方米,师生生活用房增加1211平方米,另建保建所、琴房、解剖室、温室、洗衣房和浴室。图书馆藏书及资料25万余册。
建院初,院内拥有一批在学术上造诣精深的专家、教授,肩负着培养高质量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除了全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教授、吴贻芳博士担任院级领导外,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教授担任教务长。各系科主任均由国内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中文系主任孙望教授,教育系主任张士一教授,幼教系主任钱且华副教授,美术系主任黄显之教授,音乐系主任陈洪教授,数学科主任高扬芝教授,理化系主任吴懋仪教授,生物科主任陈邦杰教授,地理科主任李旭旦教授。在各系科任教的知名教授还有:唐圭璋、徐复、徐养秋、罗炳之、龚启昌、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黄友葵等。全院103位教师中,教授28人,副教授19人,占教师总数的49%。到1956年,教学人员增加到240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28人。在校学生人数也由建院初的626人,增至2015人。
建院初,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围绕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目标,南京师范学院设中文、教育、幼教、美术、音乐、理化等六个系;数学、生物、地理、幼教、美术、音乐等六个专修科;另办中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五个短训班。附设中学、工农速成中学、幼儿师范学校、大石桥小学、丁家桥小学、大石桥幼儿园、五台山幼儿园等。1955年,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为集中领导力量办好几个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则,南京师院与江苏师院相关系科进行调整。江苏师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术系科并入南京师院,南京师院的数学、物理系科并入江苏师院。调整后,南京师院设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等八个系,中文、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五个专修科,并开办高师函授教育。
金大、金女院学生具有光荣的反帝爱国传统。自"五四"运动以来,在南京地区历次反帝爱国运动中,他们都是同中大和其他高校学生并肩战斗,成为学生运动中一支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反帝爱国精神。
1950年11月,金大、金女院师生热烈响应党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投入抗美援朝斗争。两校学生曾先后揭露个别美籍教授为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辩护的错误言论,掀起了反侮辱、反诽谤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在全国大中学校师生中受到热烈响应。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还批判了美帝利用教会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批判了"崇美、亲美、恐美"的思想,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为公立金陵大学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国8个传教会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并向在这个地区工作的传教士发出倡议。1913年夏,由美国北长老会,北浸礼会,南、北卫理公会,基督会等各选3人,组成校董会,是年11月13日,校董会公推北长老会代表德本康夫人为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校长。1914年11月教会的管理董事会正式通过以金陵女子大学名称代替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名称。
1915年9月,金女大租用南京绣花巷李氏宅院为临时校址,招生开学。创建初校内设文、理两科。1919年6月,金女大有了校徽、校歌、校色(紫色)、格言(厚生)。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国筹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在陶谷(宁海路南端西侧)购地建校(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923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1924年秋,校内设英文、历史、社会学、数理、化学、生物、体育、医预科等9个系科。同时添设附属实验中学,作为毕业生实习教学场所。1927年增设国文系。1928年,德本康夫人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推选金女大首届毕业生、留美获博士学位的吴贻芳为校长。
1930年12月,金女大立案照准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散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办学。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全校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在校生达223人。金女院累计毕业生达994人。
1948年5月28日,代校长戚寿南代表我国医药卫生界出席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大会。行政会决定,由教务长周鸿经代理校长职务。8月,校长吴有训因心脏病复发,坚请辞职,获准。教育部命周鸿经继任校长。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校长周鸿经派出人员赴台湾、福建寻觅校址,准备南迁。遭以郑集为首的教授会的反对,南迁方案被否决。1月25日,根据校务会议决议,为保证师生安全,准备应付事变起见,组织应变委员会。其组织简则经第126次行政会议修正通过。应变委员会以校长、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院院长、大学医学院长、会计室主任为当然委员,并由各学院推选教员代表2人、职员代表2人、学生代表2人为委员,合计39人组成。常设委员会有7人组成,以李旭旦教授为召集人。同月,学生应变会、职员应变会、工友应变会相继成立。
1月27日,校长周鸿经携款弃职离校。1月31日,校教授会全体大会决议,在周鸿经返校前,组织临时校务维持委员会选出委员11人,维持校务。
中央大学应变委员会和校维持委员会在解放前夕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恐慌的情况下,团结校内师生员工,协助合作,安度艰危,迎接解放,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9月,中央大学成立复员计划委员会。吴有训校长为主任委员。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江良规、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于1946年5月,全校师生分八批,分乘水陆空各种运输工具,返回南京。最后一批于7月底到达。图书仪器设备等在10月中旬陆续返回。10月,原附属实验学校由贵阳迁回南京三牌楼,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长。附属小学由师范学院副教授雷震清兼任校长。丁家桥附属小学校长为周仰堂。
11月1日,中央大学复员就绪,开学上课。师范学院设3个系、1个专修科。教育学系主任徐则陵(养秋);体育系主任江良规;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分绘画、音乐组;体育专修科主任由江良规兼任;师范学院院长为罗廷光(炳之)。师范学院各系,除体育系在体育馆,艺术系的音乐组在梅庵外,其余各教研室、教室、绘画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学生377人;教师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师范学院设置管训部。聘教育系教授赵冕为主任。但因管训部之具体办法教育部迄未颁布,遂先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代替管训部之组织。本年度,师范学院院长罗廷光(炳之)辞职,由徐养秋(则陵)继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大进步师生在南京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动抗日救国运动,抗议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12月17日,全国各地来南京学生近万人联合举行总示威游行,中大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不抵抗主义!""恢复东北失地!"等口号,路过珍珠桥,遭到国民党政府军警的血腥镇压。学生重伤30余人,被捕60余人,死亡1人,造成震惊中外的"珍珠桥惨案"。这次事件给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及其不抵抗政策以沉重的打击,对促进全民族的觉醒,推动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门江谦任职后,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来校任教务主任,聘留美教育学士陈容为学监主任。并聘前教育部视学袁希涛、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省教育会会长沈恩孚为评议员,为筹划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集思广益,商讨办学事项。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江谦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教授,如陶行知、陈鹤琴、陈中凡、徐则陵(养秋)、张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东南大学教育科是在南高师的教育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始设教育、心理、体育三系,1924年增设乡村教育系,以训练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学制四年。教育科主任先为陶行知,1923年后由徐则陵(养秋)继任;教育系主任由徐则陵兼任;心理系主任系陆志韦教授;体育系主任系美籍教授饶冰士。全科教师34人,其中曾获国外博、硕士学位的有13人,本国教授17人,外籍教授2人,师资力量十分雄厚。著名教授有徐则陵、陈鹤琴、陶行知、陆志韦、郑宗海、孟宪承等。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东南大学在北洋政府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长,引发了风潮,持续三年之久。最终因正局动乱,被迫停办。1927年5月16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派员来校接收。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
自1984年改办师大以来,学校党政领导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学校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办学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10个学生层次,6种教育形式,5条经费渠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新格局;拓宽了专业范围,1992年共有全日制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7个,成人高教专业36个,自学考试主考专业6个;博士授权点4个,硕士授权点28个;新设了金陵女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留学生部、理化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等;通过联合办学,先后成立了第二附中、扬子附中和第二附小,并使附属幼师重新划归我校,还与解放军83470部队共同组建了学生军训基地。
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新建近30座教学、生活、服务用房,房产总面积增长46%,其中教学实验用房29237平方米,学生宿舍10560平方米,教工宿舍23574平方米,食堂浴室6482平方米。图书固定资产增长近2.5倍,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增长2倍。教师的住房和工资待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高。高职教师的比例由改办师大前的15%提高到近30%,初职教师比例由38%下降到16%。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比例已达25%以上。教师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教授的平均年龄由79岁下降到58岁,副教授由62岁下降到52岁,一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晋升了高级职务,成为学科带头人。
教学计划整体优化,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课由占总学时的6.7%提高到12.9%,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门数分别达到54门和459门,集中教学实习时间由6周延长到8周,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和劳动教育先后列入教学计划。学校还开设了"三字一话"、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艺术教育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几年中由师大教师主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达500部,其中一些获得过国家级或省级奖励。
科研体制得到创新,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在坚持搞好基础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地面向企业、社会和市场寻找课题与经费,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改办师大以来达八年中新增省教委重点学科15个,省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经费总投入1350.4万元,1992年科研经费投入比1985年增长2.6倍,应用科研项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担了国家"八六三"高技术、"八五"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13项,获国家专利18项,公开出版专著800部,发表论文近7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2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奖91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学校先后与美、日、澳、俄、韩等5个国家的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八年来接受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5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成为国家教委在全国设立的两个来华留学生语言培训基地和开办留学生汉语言文学学士专业的院校之一。派遣了159名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讲学,目前已有122名学成回校,对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华夏基金会、香港耀中教育机构、日本丰田基金会等建立了联系,独立承担委托项目或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设立了 由港台和海外爱国人士出资的朱敬文奖助学金,树人奖学金和华藏奖学金。接受华夏基金会和邵逸夫先生的资助,建立了华夏教育图书馆和逸夫教育馆。
1957年党内开始整风运动,不久转为反右斗争。在错误方针指引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一批学生、教师、干部,其中包括一些知名学者、教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1958年在"左"的路线指引下,以搞政治运动的形式开展了一场教育革命。在运动中,错误地在师生中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混淆了思想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限,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并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60年南京师院根据中央关于高等师范学校必须成为教育革命的学校、文化科学知识质量要迅速赶上综合性大学水平的指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这一时期,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校学生数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达3000人,还创办了多科性业余大学招生842人,举办了农业高中师训班等。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学校稳定办学规模以及系科、专业设置。这一时期,院内各项工作步入以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的正常轨道,并提出稳定教学计划,稳定课程,稳定师资,稳定教材,稳定考试考查制度,稳定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的时间安排,以便在稳定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教学质量。
1963年,中央批准华诚一任南师党委书记兼院长。
1964年,根据中央指示,广泛组织师生分批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
1965年,在句容设立南京师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学生在句容分部进行半耕半读。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按照华东区的院系调整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分别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等系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改建而成,院址设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别于11、12月任命陈鹤琴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纵翰民为副院长;任命高觉敷为教务长,胡颜立为总务长,熊子容为图书馆长。设立政治辅导处,白沙任主任。
金女院办学的宗旨之一,为教会学校培育女师资。在金女院教育学、心理学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1924年增设实验中学为毕业生教学实习场所。1925年设教育系为辅修系。1925年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办的体育师范学校并入金女大体育系。1929年增设体育简易科,修业一年,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1930年体育简易科改为专修科,学制两年。1950年为培养幼儿教师又增托儿工作专修科。自1919年至1947年历届毕业生中从事教育工作者占34.4%,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中央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赵卓任军代表。8月8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8月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
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后,任命陈鹤琴为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教育学系、艺术学系(绘画组音乐组)、体育学系(含体育专修科)。有附属中学、四牌楼附小、丁家桥附小。师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愿生281人,合计607人、师范学院教职工79人(教员57人,职员7人,工友15人)。
在这期间,华东地区高校进行局部调整。1949年10月,上海国立师专、上海市立体专、上海市立幼专三校学生共300人并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学艺术组并入师范学院有关系科。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设文法、师、理、工、农6个学院,共37个系。其中师范学院为5个系2个专修科,即:教育学系、幼稚教育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体育学系、体育专修科、地理专修科。各学系毕业年限为四年,各专修科毕业年限为二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46年底终因美国士兵奸污北大学生沈崇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美爱国运动,南京也掀起了反美抗暴的浪潮。1947年1月,中大、金大、剧专、音乐院、药专、东方语专六校组成"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立即撤退美军委员会"。并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暴游行。抗暴斗争持续了一周。
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以后,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经济危机引起了教育危机。1947年5月6日,中大教授会通过《要求提高教育经费,改善教员待遇宣言》,这一正义的呼声很快得到全国各大学的响应,也引发了由中大学生发动的"五·二O"反饥饿、反内战运动。5月20日在南京举行了京、沪、苏、杭四区16所专科以上学校"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有5000名大学生参加示威游行。游行队伍在鼓楼汇合后向中山路进发,到珠江路口,遭到国民党警宪的血腥镇压,造成珠江路流血惨案。据统计,在这次事件中,学生重伤19人,轻伤104人,28人被捕。由此引发了全国20个省数十万学生罢课,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近10万人次。反饥饿、反内战、反暴行的斗争风暴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学生运动已成为人民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配合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这个时期,中大党的地下组织在组织领导学运、团结教育群众、争取上层人士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的队伍也得到很快发展,由复员时20名党员发展到解放前夕的234名党员。党的外围秘密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也有了很大发展,大批进步师生团结在党的周围,这为迎接南京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罗家伦就任中大校长后,就宣布他的治校方针是"安定、充实、发展"。他认定这三个目标去开展各项工作,使中大在国难深重之际有所发展。
根据中大整理委员会议决,将教育学院的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会4个系改并为教育学系。自1933年起另设师资专修科,凡各学院毕业学生有志中等学校教员者,得在教育学系肄业一年,修习特定科目后,由学校给予证明。原有艺术教育科、艺术专修科改并为艺术科。体育专修科并入体育科。卫生教育专修科改为卫生教育科,学制由二年改为四年。理学院心理系与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合并为心理学系,隶属教育学院。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1934年2月25日,校务会议议决,核准教育学院试办教育实验所。5月,开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1936年6月,教育学院教育实验所主持中学英语测验结束,历时4年,遍及10余省。接着,又开始研究高中数理化测试问题。其时教育学院的师资实力较强。有专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专任讲师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计教员60人。此外,教育学院附属幼稚园、小学、中学实验学校也有了扩充,有教员76人,助教4人。
中央大学成立以来,先后任教育学院院长的有:韦悫(1928--1929)、孟宪承(1930)、程其保(1931)、黄建中(1932)、艾伟(1933-1934、1937-1938)、常导之(1935-1936)。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第四中山大学。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学堂自1902年筹建,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李瑞清的办学宗旨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始终不渝。他亲自书写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悉心主持下,学堂十分重视科学、国学、艺术,不仅延聘中外著名教师来校任教,还重视开设技能学科和实验,为学堂购置农场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农学博物科学生实地试验之用;设置画室及工场等设备,供图画手工科学生使用;购置仪器、药品,设实验室,供理化科学生实验用。
学堂教学成绩卓著,学生考试成绩为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为江南三省培养了第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等就是两江师范学堂早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71人,专任教师217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4人,副高级职称748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4名、青年人才4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8723人,在校研究生13448人(其中学术型7329人,专业型6119人;博士研究生1570人,硕士研究生1187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10795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85.93万册,电子数据库166个。校园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类)49个,共涵盖74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获评A等级;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美术学获评A-等级,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3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曾先后在全球开设5家海外孔子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1个,设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54个。与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近年来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引智计划”)。每年在校国际学生千余名。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不断优化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发展战略,统筹内涵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四条路径,实施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治理优化三大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强化培养学院
HONORS COLLEGE
Tel:025-85891607,025-85898156
学院官网链接:http://honors.njnu.edu.cn
荣誉学院,追求卓越
强化培养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优秀人才的荣誉学院,前身是2000年创办的文理科优异生强化班,2007年成立强化培养学院(即荣誉学院, Honors College)。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秉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形成具有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摇篮,是学校文、理工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本科教学改革特区和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强化培养学院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海外高校和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欢迎。
厚植基础,深耕专业
强化培养学院设有文科强化班、理工科强化班。
学院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厚实基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为目标,致力于为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生源。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按文科、理工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学院第一学年强化基础课程教育,学生逐步加深对相关专业的认识,第二学期根据个人志向、兴趣、性格、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师范类、外语类、艺体类、中外合作办学类除外)。
个性培养,提升视野
学校为强化培养学院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聘任优秀教师为强化培养学院授课,实行全程导师制,毕业生免试保送硕士研究生比例不低于60%。强化培养学院学生借阅图书享受研究生权限,有更多机会申请到校级荣誉,如校“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奖项有双倍比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专门在强化培养学院设立“行知英才”奖学金、“行知远航”奖学金等。
学院积极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充分利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海外研修计划、海外实习计划、海外交流计划等项目资源拓展交流学习渠道,学校在学院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前往海外学习交流,奖励在海外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学院注重校际交流。每年有20名左右学生参加江苏省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杜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交流。学校每年在强化培养学院新录取的江苏考生中遴选4名左右理工科学生到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驻学2年。此外,学生可以参加长三角高校及其他高校的交换生项目。
卓越人才,未来可期
在“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指引下,强化培养学院的学子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善于探索、勇于创新,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荣获国家级、省级表彰,斩获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项,成为同类学生中的佼佼者。
强化培养学院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保送或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生,部分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精英和骨干。
咨询电话:025-83598380
学院网址:http://gjy.njnu.edu.cn/
http://iccs.njnu.edu.cn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1965年开始培养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教育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是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南方基地,是当时全国两个基地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国家汉办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双基地大学之一。
专业简介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于2005年成功申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名对外汉语),并于2006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同年,作为全国12所试点院校之一,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2018年作为全国首批7所院校之一,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目前已经形成中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并举的完备办学格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内外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较轻、学历较高、职称结构较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教学经历,曾赴美、澳、法、韩、泰等国家在当地大学或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为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共有专职教师40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1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多人。
人才培养
学院前两年侧重于学生英语的教学与实践,后两年侧重于汉语言文学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人文素养优秀,熟练掌握汉语国际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英语、汉语、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的中小学或者国际学校等单位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能在政府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及国际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特点的“三型一化”人才。
近年来,毕业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C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LSCAT”杯省级笔译大赛(本科组)三等奖以上奖项33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项,校级13项;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共3人。
优势资源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授予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的全国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本专业充分利用国别丰富、数量可观的留学生资源等优势,为学生积极搭建汉语教学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亲身走入留学生课堂去观摩听课、自主上课,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实现,将所学真正化为所能。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关系,在互派教师、交换学生、合作办学、留学生汉语教学、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毕业去向
近五年来,本专业的就业率达100%,其中有54.61%左右的毕业生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就读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其余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中小学教师或从事涉外文秘、新闻、宣传及出版等工作。
教育科学学院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Tel:025-83598571
学院官网链接:http://jky.njnu.edu.cn
学院优势
教育科学学院的学科发展源头可以追溯到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立之初开设的教育学课程,1918年5月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添设教育专修科的教育科,陶行知、陈鹤琴、高觉敷等大师曾先后在此任教,为该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教育科学学院经过长期的建设,已发展成为覆盖教育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院。
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和学前教育学,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江苏省优势学科教育学,拥有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该院教育学位列全国第三。学院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培训基地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均挂靠在教育科学学院。
人才培养
作为全国一流研究型教育学院,学院坚持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品战略”,将“以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办学,培养全球化的、具世界水平和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作为战略思想,全力打造教育学科的英才培养体系。
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项,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项,“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江苏省首批评审认定。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高校建立了良好、稳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十名学生前往深造交流。
专业剖析
学院长期为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基础教育输送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同时,近年来有众多毕业生分别进入哈弗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名校和国内985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教育学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
主要培养能在各级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级教育咨询、教育传媒、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和有志于在教育研究上进一步发展与深造的后备学术人才。
学前教育(师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江苏省品牌专业
主要培养幼儿园高水平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出版、电视媒体等相关儿童教育工作者。
教育技术学(师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江苏省品牌专业
主要培养能够从事数字教育资源研发、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小学教育(师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特色专业主要培养小学“多能专业型”优质教师,即既能从事小学各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又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同时还能独立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
中澳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招生说明
(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2+2中外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是经江苏省教育厅核准,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联盟、北京中教人文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机构组织,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联合世界QS排名前300(或专业学科排名前100)的国外知名大学发起的学生交流项目。
学生需按中外高校制订的联合培养方案在双方学习。第一、二学年在中方大学学习,第三、四学年需在外方大学学习,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完成中外双方的联合培养方案。学业成绩符合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中、外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
世界名校合作,文凭含金量高。外方合作院校均为世界排名前300或者专业排名前100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其中昆士兰大学世界排名前50,麦考瑞大学会计、金融等商科专业世界排名前100。
性价比高,费用经济。通过2+2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学生提升了留学层次、提供了充分的留学准备,节约了留学成本。
安全、快捷的留学直通车。项目合作方除提供境内服务外,还将全程协助学生在境外接机、住宿、学籍注册、境外学习和生活指导等后续管理与服务,为项目提供了安全保障,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被誉为安全、快捷、经济的留学直通车。
双学位、学分互认、学历认证无缝对接。完成学业的学生将获得中外高校颁发的双学士学位,学生可继续在外方深造硕士。外方高校资质获得教育部认可,学位可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申请认证。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
麦考瑞大学建于1964年,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学校有约44,000名学生,其中约8,000名海外留学生来自于71个不同的国家,教职员3000余名。大学分为商业与经济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学院三大院系。主要学科有经济与金融、管理、教育学、语言学与心理学、人文学科、法学、社会学、文化媒体、激光研究、环境与生命科学、信息与电脑科学、医学等。
麦考瑞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2023年该校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第195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75位,其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水准获得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八个项目的5星认证。其中注册会计师CPA课程和注册金融CFA课程全澳排名第1,在以会计,金融,精算为代表的商科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均位列全球QS专业100强。
更多信息请访问麦考瑞大学官方网站:www.mq.edu.au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昆士兰大学,简称昆大(UQ),世界50强名校 、澳大利亚顶尖学府、著名高等科研学府之一。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市,是澳大利亚常春藤名校联盟“八大名校”之一,始建于1909年,作为昆士兰州的第一所综合型大学,也是澳大利亚最大、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其科学研究的经费及学术水平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之中始终位居前列。
昆士兰大学在最新的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50位,U.S. News世界昆大排名第36位。均处于世界排名前1%位置,稳居澳洲大学前五。大学与世界17个国家包括帝国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更多信息请访问昆士兰大学官方网站:www.uq.edu.au
1. 麦考瑞大学会计学专业(Bachelo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Bachelor of Commerce in Accounting)
会计专业课程获得CPA Australia, ACCA, CAANZ, CIMA和IPA认证,是澳大利亚唯一一个获得五项认证的会计课程。会计专业也是麦考瑞大学的王牌特色专业之一,2021年世界QS专业排名84名。麦考瑞会计学生的CPA考试通过率一直是澳洲领先,参加CPA考试的麦考瑞学生中,约有91%的学生通过考试,全澳排名第一。
本科阶段学生会学习企业金融(Issues in Corporate Finance)、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 Project),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ject),专业会计(Accountants in the Profession)等,该专业是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应用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主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资本运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核算的惯例。同时会计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侧重于实务操作,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强化学生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方面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学生不仅会掌握会计必备技能与知识,还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现实应用中,协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行业联系。毕业生不仅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也具备实践能力,就业前景广阔。
2. 麦考瑞大学财务管理专业(Bachelor of Commerce (Finance)/ Bachelor of Applied Finance)
学生将学习专业会计(Accountants in the Profession),企业金融(Issues in Corporate Finance)、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 Project)、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ject)等课程,学校的课程内容与最前沿信息相结合,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现实应用中,如将分析技术和统计模型应用于金融实战。麦考瑞大学拥有世界领先金融决策实验室Finance Decision Lab,同步接收来自Thomson Reuters(路透社)和FactSet等全球实时金融数据,模拟全球股市,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进行投资组合管理、金融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条件。学生有机会参与麦考瑞大学组织的金融挑战赛,表现优秀的参赛者还能获得进入Finance Decision Lab合作伙伴公司/组织的实习机会。
麦考瑞大学与澳新金融服务业协会(Finsia)、特许另类投资分析师协会(CAIA)、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和国际职业风险管理师协会(PRMIA)的教育合作,协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行业联系。毕业生可以就业于会计和咨询公司,商业银行,政府机构,教育机构,投资银行,非政府机构等。
3. 昆士兰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Bachelor of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学士(计算机科学专业)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各个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学习如何创建和分析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学生将学习软件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Software Engineering)、高等数学(Advanced Calculus & Linear Algebra)、信息系统概论(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系统入门(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系统原理与编程(Computer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ogramming)、人机交换(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和生物信息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Bioinformatics)等一系列核心课程,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新颖实用,与昆士兰大学科研人员共享昆士兰大学工程学院的世界顶尖实验室。
该专业的毕业生拥有国际化的就业前景,包括大型跨国企业机构、电信、电子、生物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航空等各个行业。毕业后还有机会进入世界知名互联网企业如谷歌、苹果、甲骨文等公司工作。昆士兰大学有超过220多个计算机科学相关俱乐部和社团可供学生参加,实践机会丰富。
学生在大二结束后将转入外方高校学习,转入学习要求如下:
1、英语语言要求:雅思总分不低于6.5分,且听、说、读、写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未达标者(雅思5.5分及以上,且听、说、读、写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可获得外方高校附带语言成绩要求的有条件录取信。
2、专业成绩要求:完成南京师范大学前两年的所有培养计划,所有成绩合格,赴麦考瑞大学学习的学生前两年专业课程平均分达到70分以上(百分制,算术平均分)、赴昆士兰大学学习的学生前两年专业课程平均分达到70分以上(百分制,学分加权平均分)。
第一条 该项目本科生学制为四年,按照单独专业组招生,采取“2+2”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第三、四学年学生需到外方合作高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并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
第二条 学生学籍由南京师范大学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7年。
第三条 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满2年,学校按照中外联合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中期审查,达到外方合作学校入学条件 办理相关手续到外方合作高校学习。在学习期限内修完2+2中外联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成绩合格,达到两校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由南京师范大学和外方合作高校分别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南京师范大学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第四条 学生在外方大学学习期间,如未能取得合作的外方大学的学位证书,但仍希望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学历学位的,须向学校教务处递交书面申请、及时在项目内办理学籍异动手续,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培养的补充规定》办理。学生在外方大学学习期间所获得的课程学分,可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交流学习与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凭外方大学成绩单申请课程学分认定。
第五条 项目学生需满足外方规定要求方可出国学习,在我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不满足出国要求者可继续在国内补修相关课程直至满足规定要求方可出国学习。
第六条 根据本项目培养方案安排,项目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期出国的,须在本项目内进行学籍异动处理,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办理相应的学籍异动手续后继续按本项目培养方案学习。
学校 代码 | 专业 代码 | 专业名称及模式 | 招生 计划 |
南京师范大学 | 会计学(与麦考瑞大学2+2联合培养,第三、第四学年需赴澳学习攻读学位,出国费用另计) | 15 | |
南京师范大学 | 财务管理(与麦考瑞大学2+2联合培养,第三、第四学年需赴澳学习攻读学位,出国费用另计) | 15 | |
南京师范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昆士兰大学2+2联合培养,第三、第四学年需赴澳学习攻读学位,出国费用另计) | 20 |
1、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普通本科生收费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以及学校要求的其他相关费用。在外方高校学习期间需正常向南京师范大学缴纳学费。
2、在外方高校交流学习期间外方高校的学费、生活费由学生自行承担,其中昆士兰大学学费约48,343澳元/学年,麦考瑞大学学费约42,025澳元/学年;在澳生活费约30,000-35,000澳元/学年。(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外方大学学费每年有微调。实际费用届时以外方大学公布的当年入学标准为准,如需修读语言课程或联合教学计划以外的课程,费用另计。澳元兑人民币汇率约为5.0)。
3、项目方(北京中教人文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下同)将向学生收取项目服务费,标准为43,000元人民币/生。费用分两次收取:第一次于学生注册报到时收取28,000元人民币/生(费用包含项目管理费、外方来华授课以及雅思强化课程等衔接课程费。无论学生是否出国,该费用不予退还);第二次于学生获得外方学校录取信后10个工作日收取15,000元人民币/生(费用包含外方高校申请费、签证指导费以及境外服务费。若学生未能获得留学签证,该费用全额退还)。
4、项目方将为学生办理出国留学手续,在办理过程中涉及的护照及签证办理、材料公证、资信证明、体检、保险费、领事馆签证费等第三方费用由学生承担。项目方将协助安排学生在国外的接机、住宿、入学注册、学生活动、项目管理、学习、生活指导等境外后期服务。
1、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强化人文交流意识,提升交流能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加强国情教育,开展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应自觉遵守所在国和地方法律法规以及外方高校的规章制度,树立中国学子良好的国际形象。
2、国外学习期间,学生应按照所在国及外方高校的要求参加医疗保险、人身安全保险,须购买航空险以及其他必要的保险。在赴外方高校途中以及在国外学习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学生承担。
3、国外学习期间,若学生发生意外以及突发事件,按照所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外方高校有关规定处理,项目方和学校将予以必要的协助。
南京师范大学官网:www.njnu.edu.cn
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bkzs.njnu.edu.cn
学院咨询(会计学、财务管理):025-85891061
学院咨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25-85891152
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招生说明
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塞纳姆州立大学英语专业
本项目班是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在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合作举办的“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框架内合作开办的学历教育项目,中美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分互认、学位联授。其目的是培养熟悉中美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与美国萨勒姆州立大学(Salem State University,以下简称SSU)于2016年6月共同签署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协议,共同举办“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并于2021年6月续签协议。该项目已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苏教办外[2017]8号文)。学生满足规定条件可分别获得SSU和南京师范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
1.塞勒姆大学简介
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Salem State University,简称SSU)创立于1854年,位于美国波士顿北郊的塞勒姆市。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提供各类本科和硕士学位。美国塞勒姆市是一个风景优美和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大西洋海滨城市,位于波士顿以北27公里,全年气温在0-32摄氏度之间。方便的公共交通使美国塞勒姆市和波士顿联成一体。
塞勒姆州立大学在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教学方面成就卓著。学校的课程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并且为学生将来工作做好准备。小班教学确保了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塞勒姆州立大学课外活动丰富。著名的塞勒姆名家讲座系列曾邀请到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克林顿。国际学生联合会是校园最活跃的学生组织之一,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各国学生的文化交流和适应。
2.学制与培养方式
“项目班”采取“1+2+1”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第一学年和第四学年在国内学习,第二、三学年在美国学习。加入“项目班”培养计划的学生,先在国内大学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并取得托福成绩(总分至少70分)或雅思成绩(总分至少6.0),然后在美国对接高校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再返回国内大学完成规定的后续课程和学分。在学习期限内同时达到两校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将分别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
特别提示:学生须按照“项目班”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其中第二、第三学年赴美学习,根据塞勒姆大学修读指南和实际开设课程选修各类专业课程,在美获得相应学分,方能最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和SSU学士学位。
3.项目特点和优势
(1)英语专业“1+2+1”学历教育项目由中美两国资深大学联合举办,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办学渠道正规。
(2)参加“1+2+1”联合培养计划的本科生可在四年的时间内,同时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和SSU学士学位,所获学位为中美两国政府及国际承认。
(3) 本项目的学生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可在SSU继续攻读TESOL(第二语言教学)硕士学位课程,一年内可申请硕士学位。
(4)参加本项目学习的学生,与自费留学相比,在经济上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还有机会获得SSU奖学金。
4.入学条件
有志报考项目班“1+2+1”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须参加当年高考,符合江苏省高考录取本一批次的必要条件及我校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条件;英语基础良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等级要求均为合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合格。
5.招生计划
2023年计划招收人数20名,江苏省内招生。
6.学业管理规定
(1)该项目本科生学制为四年,按照单独专业组招生,采取“1+2+1”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第一和第四学年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第二、三学年学生需到外方合作高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并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
(2)学生学籍由南京师范大学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7年。
(3)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满1年,学校按照中外联合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中期审查,达到外方合作学校入学条件,办理相关手续到外方合作高校学习。在学习期限内修完1+2+1中外联合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成绩合格,达到两校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由南京师范大学和外方合作高校分别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南京师范大学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4)学生在外方大学学习期间,如未能取得合作的外方大学的学位证书,但仍希望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学历学位的,须向学校教务处递交书面申请、及时在项目内办理学籍异动手续,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培养的补充规定》办理。学生在外方大学学习期间所获得的课程学分,可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交流学习与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凭外方大学成绩单申请课程学分认定。
(5) 项目学生需满足外方规定要求方可出国学习,在我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不满足出国要求者可继续在国内补修相关课程直至满足规定要求方可出国学习。
(6) 项目班要求学生必须赴美学习2年,修完1+2+1中外联合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成绩合格,达到两校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方可获得双方学位。根据本项目培养方案安排,项目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期出国的,须在本项目内进行学籍异动处理,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办理相应的学籍异动手续后继续按本项目培养方案学习。
7. 收费标准
国内:
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普通本科生收费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以及学校要求的其他相关费用。在外方高校学习期间需正常向南京师范大学缴纳学费。
本项目班合作单位中教国际教学交流中心在学生赴美时收取申请费、中方留学服务及手续费、美国非移民签证申请费共计人民币24,300元,及项目管理费3,000美元;另收取回国保证金人民币50,000元(此款项在学生回国返校后全额无息退回)。
注: SEVIS I-901费(2022年最新标准为220美元)由学生自行在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站交纳(此项费用如有调整,以美国国土安全部官方公布为准)。
国外:
第二、第三学年赴美国学习期间, SSU收取学费每人每学年约19000美元(入学后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奖学金,额度为4000美元/人)。学生住宿和生活费用每年约17000美元/人/年(入学第一学期须入住宿舍,以后可自租房屋居住,费用可节约1/3),医疗保险费每年约3700美元,杂费400美元/年,赴美学习的费用合计约36000美元/人/年。(注:实际费用以当年SSU官网公布为准)
特别提示:学生如未达到SSU的英语水平要求,需在SSU进行英语补习,费用约为2000美元/一学期,补习时间根据学生在SSU的英语测试水平而定,最长可至一年。(注:实际费用以当年SSU官网公布为准)
8. 教育部办学资质
中教国际交流中心是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注册成立的以从事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主业的独立法人机构,是首批获得教育部、公安部、国际工商总局资格认定,可开展跨省市自费出国留学服务业务的全国性机构之一。
教育部教育涉外信息监管网:http://jsj.moe.gov.cn/news/2/1113.shtml
9. 特别提醒:本项目为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无出国意愿的考生不要填报本项目。
10.联系方式
学院网址:http://jny.njnu.edu.cn/
咨询电话:025-85891061/15601582181
联系人:高老师
咨询地址: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校区邮编:210097
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经省教育考试院审核通过后现予以公布,请点击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主页上“快速通道”栏目“简章目录”按钮查询。
为方便考生了解相关变化,现说明如下:
一、因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等原因,今年我校部分研究生招生专业和考试科目有所变更,具体信息见招生目录。
二、各招生专业学制学费详细标准可在后续发布的《关于公布2024年研究生学费学制标准的通知》中查询。
三、考生应根据自身学籍、户籍和工作情况,参照各报考点的选报要求选择报考点。
四、有关美术学院实践创作类考试材料的准备和要求,见我校后续通知,请考生持续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和学院网站。
五、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非全日制招生专业如下表所示。
学院 | 非全日制招生专业 | 拟招生人数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135400戏剧与影视 | 40 |
公共管理学院 | 125200 公共管理 | 130 |
商学院 | 125100 工商管理 | 150 |
教育科学学院 | 045101教育管理 | 40 |
音乐学院 | 135200 音乐 F1 音乐师范教育(定向就业) | 25 |
心理学院 | 045116 心理健康教育 | 40 |
考生对招生简章目录如有疑问,可咨询相关招生学院或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见招生章程。
欢迎各位考生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23年9月19日
我校于2022年9月13日发布了2023年各招生专业学费学制标准的预通知,经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除公共管理(非全日制)学费调整为每生每年2.3万元,其他专业学费标准无变化。现将核定后的2023年研究生学费标准公布如下:
学科专业类别 | 博士 | 硕士全日制 | 硕士非全日制 | ||||
学费 | 学制(年) | 学费 | 学制(年) | 学费 | 学制(年) | ||
学术 学位 | 所有学科专业 | 1 | 4 | 0.8 | 3 | - | - |
专业 学位 | (0451)教育 | 1.2 | 4 | 1 | 3 | 3 | 3 |
(0454)应用心理 | - | - | 1 | 2 | |||
(035101)法律(非法学) | - | - | 1 | 3 | 1.5 | 3 | |
(035102)法律(法学) | - | - | 1 | 2 | |||
(1251)工商管理 | - | - | - | - | 4.4 | 2.5 | |
(1252)公共管理 | - | - | - | - | 2.3 | 3 | |
(1253)会计 | - | - | 2.5 | 3 | 4 | 3 | |
(1351)艺术 | - | - | 1.6 | 3 | 2.8 | 3 | |
(0252)应用统计 | - | - | 1 | 2 | - | - | |
(0251)金融 (0254)国际商务 (0352)社会工作 (0452)体育 (0453)汉语国际教育 (0551)翻译 (0552)新闻与传播 (0553)出版 (0651)文物与博物馆 (0854)电子信息 (0856)材料与化工 (0857)资源与环境 (0858)能源动力 (0859)土木水利 (0860)生物与医药 (095134)渔业发展 (1254)旅游管理 | - | - | 1 | 3 | - | - |
学费单位:万元/生﹒年
招生学院根据考生的报名资料、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品德考核情况、体检结果等,综合审查后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经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按规定时间进行公示后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一、录取基本要求
(1)初试外语课成绩不低于50分;
(2)初试专业课成绩(折算成百分制后的分数)不低于60分;
(3)复试成绩不低于60分;
(4)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合格。
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要求
对拟录取考生,所在单位需提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三、调档与签订协议
拟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到所在单位调取人事档案(往届毕业生预计5月底之前调档,应届毕业生可推迟至毕业后调档)。拟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
教育部文件规定,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我校今年拟录取的非全日制考生,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
四、录取通知书发放
拟录取名单经教育部同意并备案通过后,我校预计于6月发放录取通知书。
五、体检
遵照教育部《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考生体检工作在入学后组织进行,届时见我校通知。体检不合格将视情况按相关规定处理。
六、信息公开
学校和学院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3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教学函〔2013〕9号)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招生信息公开制度,保证考生申诉渠道畅通,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规范透明。
七、咨询、申诉及监督
1.信息查询
初试、复试、录取等信息可在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及各学院网站查询,我校将及时在网上公布相关信息。
2.申诉
申请人对学院硕士招生环节有异议的,可向学院书面形式具名提起申诉。申诉人对答复有异议的,可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起申诉。
3.咨询及申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1号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笃学楼404),邮箱地址:yzb@njnu.edu.cn。
咨询电话:025-85891893,传真:025-85891227,监督电话:025-85891511。
本办法由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负责解释。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学院简介 |
南京师范大学1956年创办成人函授教育,1983年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较早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之一。多年来,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非学历教育事业,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校继续教育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办学形式主要为函授和业余,此外还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短期的知识技能和业务培训。全校现有成人高等教育专业26个、社会自考专业16个、自考助学和“专接本”专业10个,在籍生1万余人。 我校于1991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1999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07年,更名为继续教育管理处(学院),专门负责全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围绕学校事业发展整体目标,继续教育管理处(学院)积极深化继续教育领域改革,注重和加强继续教育内涵建设,确保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有3个专业和6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先后获准设立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此外,学校曾多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教育考试网上咨询优秀宣传单位”“自学考试全国示范学习服务中心”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不断丰富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内容,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管理处(学院)网址:http://jxjy.njnu.edu.cn/。
处长(院长):张海防 副处长(副院长):陈 诚 副处长(副院长):沈 冲 |
机构设置 | ||||||||||||||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优良师范传统,11月22日晚,由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主办、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矢志教育报国,担当树人使命”2023年历史情景剧大赛决赛在广乐楼拉开帷幕。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喆出席活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相关学科专家以及参赛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加活动。
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景飞在致辞中对活动举办表示肯定,对进入决赛的各学院团队表示祝贺并寄予殷切期望。他介绍了本次大赛的传统和特色,作为“本科生思想引领铸魂育人行动计划”校园文化精品活动之一,大赛充分运用重要的历史场景,搭建情境教育平台,鼓励同学们通过资料研读、实践走访、原创剧目的方式,深入学习继承教育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本次大赛自9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23个学院的作品,近千名同学踊跃参与。经过剧本初选和视频遴选等环节的紧张角逐,共有十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决赛。为生动诠释“教育家精神”、演绎教育模范先进事迹,各参赛队伍深度挖掘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相关素材,在舞台上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用精彩的表演致敬教育家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展现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王志龙老师在表演结束后进行点评。他对本次历史情景剧大赛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十部作品立意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剧情主线清晰,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对于教育情怀的传承。他寄语同学们要身体力行弘扬优良传统、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蔡公治学》、社会发展学院《马兰花开,有爱已至》剧组获得特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布鞋扎根,情洒沂蒙》《曾记否》,社会发展学院《大眼睛》剧组获得一等奖;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至美》、金陵女子学院《深耕热土,礼融血脉》、外国语学院《苔花・诗情》、美术学院《千里马》、新闻与传播学院《衔青——叫花子女校长》剧组获得二等奖;教育科学学院《百年穿梭,谛听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秉文——鸿声照影,四海生花》、心理学院《遇见吴怡芳》等9个剧组获得三等奖。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南京师范大学2023年“矢志教育报国,担当树人使命”历史情景剧大赛旨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南师学子当紧紧跟随前辈步伐,弘扬优良师范传统,以爱党敬业、教育报国为志,努力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